虽然生活节奏加快,年味与以前相比是有些淡了,但到了小年,不少人还是会选择回家过节。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过小年有哪些风俗最新大全,欢迎参阅。
过小年有哪些风俗最新
这天最常见的就是祭灶王,传说中小年到,灶王爷要上天禀报这家人的善恶,准备好酒好菜送灶王上天,也期望他能保佑百姓生活平安美满。其次是扫尘土,一大早人们就要开始上上下下打扫家里的卫生,地板、桌椅、餐具、厨具、门、窗都要清理赶紧,把旧的东西打扫出去,预示着辞旧迎新。同时人们也会买好或剪好窗花,用红色的纸,象征着喜气洋洋。另外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在门口贴春联了,其内容大多为新年祈福的话语,讨个好意头。而对孩子来说,这一天的吃食就是灶糖。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最广为人知的忌讳了。除此之外,还有忌杀生灵,因为快过年时,农村一些地区会杀猪宰羊,但在南方一些农村,小年是不能宰畜的,感觉杀生不吉利,会给家里带来晦气,会有煞气。在北方有些农村,这个节日要蒸花馍,花馍既好看,又好吃,不过在这天蒸的花馍,不能送给别人,要留给自家用,是拿来祭灶的。
在吃糖果方面,北方吃饴糖。有句俗语叫:“二十三,糖瓜儿粘”。饴糖是由麦芽或玉米酿造而成。南方喜欢吃甘蔗,寓意年年节节高、有头有尾。至于糕点,北方多吃“花馍”,寓意花开富贵、多子多福、松鹤延年,南方小年则吃马蹄糕,红豆糕等。干果的话,在南方会吃南乳花生,由花生和红方制成,红方由红曲发酵而来。北方吃糖炒栗子,因其淀粉含量高,有一定的补脾益肾的作用,但注意不宜多吃。
1、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2、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3、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4、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