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端午节挂艾草的故事
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一个水怪看中了一个地方,并想淹没这块地以此扩大自己的地盘。可是水怪的这种想法很快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为了让这些百姓免遭此劫,于是神仙用艾草和菖蒲做成的宝剑与水怪决斗。
最后经过几天几夜的决斗后,神仙终于打败了水怪。水怪跪地求饶说以后绝不侵犯神仙的子孙。于是神仙告诫水怪说只要是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都是神仙的子孙。水怪记住了,并退回到水中。而神仙马上想办法告知那里的百姓,让他们在端午节那天,在门前插上艾草和菖蒲。
到端午节那天,那里的老百姓早早就在自家门前挂上了艾草和菖蒲。当天色刚暗下来,水怪就乘着浪头准奋偷袭那里的百姓时,发现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挂有艾草和菖蒲。水怪想着自己对神仙的许诺,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端午节悬挂艾草的讲究较多,在农村有端午艾草“两不挂”的说法。其一,不挂被太阳暴晒后的艾草。端午正值仲夏,是草本植物药性最强的时候,人们之所以会说被太阳暴晒后的艾草不能挂,是因为艾草被太阳暴晒后,药性便变得没有那么浓烈,所以为了让艾草的药性更大,驱除蚊蝇的作用越明显,人们一般会在端午节一大早时上山采摘。
其二,不挂植株不完整、矮小的艾草。因为艾草要挂在门口的两侧,是一家人的门面,所以那些植株不完整、矮小的艾草属于残次品,不管是外貌还是从功效上,都没有大棵的艾草作用好,所以这样的艾草也是不能悬挂的。
在农村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意思是,在清明节时要在门口插柳枝,在端午节时要在门口插艾草和菖蒲。艾草在农村很常见,它的茎和叶子都含有挥发芳香油,独特的气味既可以驱逐蚊蝇、净化空气以外,还是一味中药材。菖蒲是多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子又窄又长,和艾草一样,菖蒲也同样含有挥发芳香油,有杀虫灭菌、提神通窍的作用。
“端午到,五毒出”,端午节过后天气会越来越炎热,降雨也会越来越频繁,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害虫和病菌滋生,所以为了避免害虫和病菌的产生对人体带来不利的影响,人们便会在门前、窗前悬挂艾草和菖蒲,驱除蚊蝇,杀菌防病。
1、挂菖蒲
端午节天一亮,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要插两棵艾草和两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种邪气,“蒲剑”是“斩妖剑”。传说唐代的魏征梦中斩蛟龙,用的就是草蒲剑。从此以后,各种瘟神恶鬼妖魔邪怪,见了草蒲就害怕。
端午节挂艾蒿,是因为端午前后的艾蒿药性最好,能散发出芳香之气,使蚊虫不能靠近。除了挂艾蒿外,把艾叶做成香包,戴在身上,也可以起到防蚊虫的作用。
2、挂石榴花
有些地方是把石榴花插在门前。传说唐时黄巢起义,某次经过一个村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小的。黄巢很好奇为何背大的牵小的,就上前询问。妇人不知道这是黄巢,乃说因为黄巢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一根命脉,就是背上的这个大孩子。如果万一无法兼顾,只好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很感动,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没多久,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石榴花。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率兵离去,而端午在门上挂石榴花的习俗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3、挂“艾虎”
老南京们要在房门特别是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就是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起,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
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
4、贴画符
画符贴门上,用红笔黄纸画些辟鬼符咒贴在门上。如:用红笔在黄纸上画一个“聻”(音吉)字。也有的画“五雷镇宅”符贴在门楣的正上方。
另外,家家要在堂屋当门的屋顶上(一般在第二路桁条)悬挂一张钟馗画像,用以撵鬼辟邪。
5、挂葛藤
每年的端午节,在广东梅州,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习俗外,还有一个独有的习俗——挂黄葛藤。乡人们在家门前悬挂黄葛藤以祈求一切平安、顺利,驱灾辟邪。
葛藤是驱邪之物,这还缘于一个客家民间传说。唐末黄巢带起义军进入粤闽赣地区,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因为黄葛藤又名黄斤,有人在门前挂上黄葛藤,黄巢军没有烧杀百姓。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难民也挂上黄葛藤幸免于祸。于是,这种传统流传下来,客家人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在门前挂上黄葛藤祈求一切平安、顺利,驱灾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