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关于春节的节日风俗

| 跃瀚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节日风俗,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关于春节的节日风俗

春节风俗

1.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4.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5.团年饭

吃团年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新春佳节的意义是什么

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

“年”是时间的单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称为一年。大约在西周时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义引申为表示时间的词了。并且,“年”和“春”常常联系在一起。古时候,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人们习惯将春天看做是一年的开始,有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明春季对人们的意义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争有一个好的开头、开门红。

春节传说--贴春联和门神

关于门神的来历,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盘曲3000里的巨大的桃树,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櫑,专门监视亡者,胡作非为的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于是,人们就在两块桃板上,画上神荼和郁櫑的像。置以门侧,以御骚扰。这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演变,门神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门神已不是神荼、郁櫑,而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

秦叔宝、尉迟恭二门神,是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武将门神,至今兴盛不衰。二门神像的样式也最多,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有贯甲,有徒步,有骑马,有舞鞭锏,有执金瓜,还有对秦琼、对尉迟(即一对门神都是秦琼或尉迟敬德一人,分画两幅成为一对)等多种。在二门神的两旁,有时还贴上这样一副对联:昔为唐朝将;今作镇宅神。

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而生病,半夜三更时分,常听到不好的声音。这事被大臣们知道后,秦叔宝闻言奏请太宗允准,他愿与尉迟恭戎装执剑,立于门外伺护。当夜李世民即能入睡了。一连数夜,安然无事。

李世民称赞秦叔宝与尉迟恭说:“你们二位真是门神呀。”在感激之余,又觉两位将军守夜太苦,于是就命画师给二人画像,将画像悬于皇宫左右,以替代两位将军。至此后,再无这样的之事。

后世人不知李世民因视听幻觉而生病的原因,以为贴门神就可驱祟,保家平安,于是就沿袭了李世民的作法,过年时将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作为门神贴在门上镇宅护院。后来人们又推而广之,不仅仅只贴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也贴哼哈二将或其他古代武将了。此习一直延续至今。

春节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的文字记载。《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春节十大传统美食

1、 手工饺子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所谓无饺不成年,过年的饺子可是规矩多多。每到除夕上午,家家户户砰砰咚咚地便开始剁馅,有时候还会在一锅饺子内挑几个“幸运饺”包上硬币或者花生,吃到的人寓意着一年都会。

2、汤圆

汤圆,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边,象征团圆吉利之意,主要是南方人爱吃的春节食品。

3、年糕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年糕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有北京的红枣年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山西的炸油糕等。

4、春卷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春节之时,准备几样小菜,烙上一叠薄薄的小饼,这味道不仅仅是美食,还包含着新年的美好味道。

5、糍粑

糍粑同样也是春节里一道可口的点心,全家人高高兴兴的一起打糍粑为春节做准备,口感香甜,其乐融融。

6、芝麻酥、花生酥

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乏的食物,制作方法是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盒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小方块。

7、江米条

江米条的外表香甜,酥脆无比是无数80、90后的童年回忆。

8、炸麻叶

炸麻叶儿是很多地区必不可少的春节小零食。麻叶是面食经油炸制成,口味分咸、甜两种,在和面时加盐或糖。做好的麻叶,因外形似叶子,上面布满芝麻,故称「麻叶」。

9、橘子

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

10、瓜子、花生

瓜子、花生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小零嘴,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喝茶再磕一把瓜子花生,年味儿十足!

相关文章

8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