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立春节气饮食有什么讲究

| 宋佳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联系在一起,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盘点立春节气饮食有什么讲究,欢迎参阅。

立春节气饮食有什么讲究

立春节气饮食有什么讲究

1、清淡:春季“肝气”旺,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脾胃弱的人春季要多吃山药、大枣、莲子粥,来控制过旺的肝气,预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导致的胃胀等症状的加重。

2、温补:告别大寒,进入立春,应适当减少进补,可顺应季节的变化多吃些温性的食物,比如大葱、生姜、大蒜糯米、胡萝卜等,能起到祛阴散寒的良效。

3、甘润:春天气候变化快,空气时而干燥时而湿冷,胃肠处于敏感的状态,常常出现没有食欲的情况。这时候应多吃甘味食物。要注意的是,甘味和甜味不完全相同。所谓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口感有点甜,更重要的是具有滋补脾胃的作用。

忌酸收:中医认为,春季对应五脏中的肝脏,容易肝气过旺。酸味容易入肝,且具有收敛之性,多吃不利于阳气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反而使本就旺盛的肝气更盛,伤及脾胃。具有酸性的食物如西红柿、柑橘、柠檬、乌梅等都不宜多吃。

立春的特点

立春时最主要的特点是气温会回升,天气会逐渐变暖,日照时间也会变长。在农民们看来,立春的到来,意味着要开始春耕播种了。

立春的前一节气是大寒,后一个节气是雨水。当立春时节到来时,我国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等地已经进入了春天,有着春天的气息,有的地区甚至开起了花朵。

但是,由于我国地区比较辽阔,北方大部分地区直到谷雨或立夏的时候才会入春。北方地区入春的时间比南方地区稍晚一些。

立春的含义

立春(别名:打春)是我国传统的24节气之一,是第一个节气的名称,准确来说并不算是一个节日,立春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冬天的结束、春天的正式开始,是太阳运行至地球黄经315°时那一天的时间。立春之后大地开始回暖,人们便陆续开始春耕。立春的到来意示着冬天的真正结束和春天的开始,气候开始转暖,是准备农耕的信号。所以在古代立春是比较受重视的。

立春是以天文上来划分的,是春天开始的意思,在秦代就已经盛行。在古代,立春的名称是叫“春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天子和民间都要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在古代,现在的春节在以前是叫元旦,到了民国时期由于采用西历,就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而立春(原叫春节)就改为立春了,并慢慢的被人们淡忘。)立春的到来,告诉人们要开始为春耕作准备了。

古代比较重视农耕,所以立春是很严格的,活动包括:迎春、祭祖、咬春、句芒神、鞭春牛、躲春、燂春、祭拜太岁、占气等。但是到了今天,只是个别人过问的节气了。

立春养生小知识

1、早起早睡以养肝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立春由来

立春不仅是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 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 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 气温、 日照、 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 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 三公九卿、诸侯 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战国后期成书的《 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 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 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相关文章

1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