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传统文化 >

土牛打春是什么仪式

| 枝寅

土牛打春是什么仪式

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民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解放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立春日的重要活动,还有“鞭春”。“鞭春”即鞭春牛,又名打春牛。传说此习俗源于周代,当天子率群臣在东郊迎春时,鞭春牛以示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但所鞭春牛并非真牛,而是土牛。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鞭春牛

鞭春牛的仪式,是由身着青衣、戴青帽的“春官”送土牛于城外,并执鞭击土牛。鞭春牛之后,众人一拥而上,哄抢碎牛的散土。此举名为“抢春”“争春”,人们认为,“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

鞭春的意思

鞭春背后的文化意蕴是什么?古代社会以农为本,鞭春实际上是一种劝耕的行为艺术,通过打春牛,可唤醒人们一日不可忘耕的意识。春天到了,人容易犯春困,牛也会懒洋洋,挥鞭一打,象征着把人和牛的懒惰都打走,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以祈丰年。

围绕着迎春、祭春、鞭春等主题活动,后世又演化出舞春(舞春牛)、画春(画春牛图)、戴春(戴春胜)、送春(迎春帖子)、吃春(吃春卷、春饼)、咬春(嚼罗卜)等一系列活动,使立春的祷祝活动更具娱乐性,更贴近生活。我国二十四节气文化之绚丽多彩,由此可见一斑。

打春牛的风俗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亲手扶犁执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相关文章

5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