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传统文化 >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示例

| 小龙

都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篇1

关于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性令世人瞩目。自20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卓著,异彩纷呈。面对高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如何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而在大学生中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等等。而且,这并不是某些院校存在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学生会这样度过他(她)的大学生活,大一进入新的环境,常会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大二开始接触专业,会在专业上投入一定精力,但能够全力以赴者并不多见。因为熟悉了大学教学模式,感到通过考试并不难,所以大多数同学会在消遣娱乐或者考证过级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大三面临实习和即将到来的考研或工作的抉择,开始忙碌起来;大四尘埃落定,上研的上研,工作的工作,大学生活已经结束。大学四年一晃而过,这些学生成为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很多人对自己将来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学生在急匆匆的辅修双学位、考证、上新东方、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做这一切是为什么。再深究的话,有些人出于从众心理,更多的则是为找个好工作增加砝码,除了这样现实的目标外,没有太多其他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虽然完成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还不够成功。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精神上并没有成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可以说难辞其咎。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市场化的大潮不仅席卷了经济的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概莫能外。从学校来说,面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重视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和回报的专业,而忽视相对“无用”的人文专业。从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绝大多数学生很“务实”,专业选择上讲“实用”,学习过程中又在专业和英语、计算机这些“必备能力”上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专业之外的东西包括自己人生理想价值的思索,则是无暇顾及了。可见,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

教育的通病。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将造就出很多“专业人员”,而不是兼具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的人。更有甚者,人文教育的薄弱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很多的不良倾向,比如说,功利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精神空虚、片面追求娱乐和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自杀、犯罪、校园暴力等等。

钱致榕先生说过:“一个民族在全球化洪流冲击下的前途,就要看他的下一代,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端赖于教育。”中国的未来端赖于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明确其目的和任务。“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传统文化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面对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人格铸造和价值理想的确立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他们成为能够撑起将来民族脊梁的人,已是至为迫切的了。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发展的现状与思索

鉴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很多高校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博大工程中。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选修课居多),成为目前在大学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那么,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如何呢?就学生报名选修这类课程的情况看,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课充满兴趣,甚至出现人满为患、不得不限制人数的情况。特别是文史见长、实力雄厚的高校,这类课程更是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但理性的看,在传统文化课火爆的背后还隐藏着问题。据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师资。教传统文化课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其中大都是中青年教师,很多还是刚刚毕业,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知半解,上课死板,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课失去兴趣。二、教材。现在专门为传统文化通识课编写的教材比较少,而且一般都是泛泛的文化通论,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没办法提起学生的兴趣。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传统文化课基本上都是一个老师从头讲到尾,教学中出现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因人授课”的现象,老师哪方面懂得多就多讲一些,不懂的就少讲甚至不讲。再加上此类课程一般采取大课的方式,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由于人数过多受到限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质量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在很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上此类课程的学生只为混个学分的不在少数,大批学生并不太关注老师传授的内容,都是临考前突击复习只求过关而已。也就是说,目前传统文化课教学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因此,针对现存主要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善。第一,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一支有水平、有素养的教师队伍是有效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优秀的教师能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征服学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春风化雨的影响学生,令学生产生 “心向往之”的效果。这需要各高校对现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培训,同时所有的教师应该自我督促,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第二,编写适用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或读本。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在推进传统文化课的教材建设方面作出了努力。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古到今对传统文化进行概述,知识性较强,吸引力较弱。可以尝试突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按照专题或以问题为线索编写教材,或者编写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普及性读本,使学生以这些读本为引导自觉的去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的推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和思考。第三,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比如,授课联系现实问题。在授课中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对个人或对世界的影响,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又比如,教学方式多样化。现在的传统文化课程以 “概论”式教学居多,教师在一个学期灌输给学生所有内容,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什么都知道了,实际上什么经典都没有真正读过,不能产生心灵上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或研究生教育中经典阅读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少而精的经典著作,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让他们的思想跳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有所收获。为了克服内容繁多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可以改变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一学期重点学习几个部分的内容,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几部分贯通起来,使他们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克服一个教师授课知识结构欠缺的困难,可以尝试群体式教学,一门课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按照专题讲授,把真正课讲透讲好。如果辅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的大有人在。一些学者惊呼,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所有关注高等教育、关注中国未来的人的共同努力。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现在正处在试图改变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的起步阶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时间感慨万千,必须实实在在的努力,去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弘扬工作。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本质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文关怀的情结、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在精神上真正成人。让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懂得为人为学之道、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这不仅是我们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篇2

新时期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而别于其他国度,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在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这些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 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我们,应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整个社会存在着一种唯利是图的生存观。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市场,让更多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首先,由于“”十年浩劫,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洗劫,这种损失是无法挽救的,正是因为这种无法挽救的损失,很多中国人在“”以后找不到精神粮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比较少。其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很多青年人沉浸在对新文化的狂热追捧中,他们鼓吹酒文化已经过时,许多媒体也充当他们的帮凶。整个社会显然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再加上许多大学生认为书法等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而逐渐导致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边缘。还有书法等传统文化扮演了他们不该扮演的角色,甚至成为商业的牺牲品。进入新时期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形势,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形势,有效地、创新性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导致

传统文化 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然而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其文化传播具有可操作性强,容易满足大家的需求,样式层出不穷,商业气氛浓厚等典型的特点。正是有着这些无法比拟的优势,西方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狂热追捧。西方文化有很多元素都非常贴近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自卑感,也就无所谓自豪和兴趣了,传统文化恰似处于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然而只要有我们,只要有我们的共同努力,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发扬,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3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