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上下五千年 >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活动

| 枝寅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候,那你知道什么端午节吗?它的由来及习俗有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活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活动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有一些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一直都流传下来了直到我们的现在。

端午节当天要做什么

喝雄黄酒,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在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容易萌发。古人认为,人生百病,多因病菌经口鼻吸入导致。在长期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人们发现喝雄黄酒能够解毒清热,为此端午节喝雄黄酒就盛行开来。古语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民间会在此日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入白酒,也有单独用雄黄浸酒的,故名“雄黄酒”。但是酒精过敏的人群不要喝。

挂艾草或菖蒲,也是一个特色活动。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到来时,气温上升,是疾病的高发期。这时,人们会利用艾草或菖蒲的特殊香味和功能,在家门口挂几株,以用来驱虫、防蚊。除了以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有的还会制成各种形状佩戴,来达到目的。希望可以不受虫子和蚊子的烦恼。

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

1、已婚女人不在娘家过夜,民间的说法是出嫁的闺女走娘家,必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也就是不在娘家过端午节。

2、不能游泳:老人都说这一天不要游泳,应该是出于安全着想。

3、孩子戴的香包不要弄丢了:在北方,端午节孩子都佩戴香包,要戴一整天,都说对孩子有庇护作用。

4、不要办大张旗鼓的事情:这一天不要办开业、结婚等隆重的事情。

相关文章

1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