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立秋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 枝寅

不同于古人通过节气来划分季节,现代生活中大家似乎更喜欢用平均温度来划分气候季节,知道温度连续下降,才会认为是秋天的到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立秋节气的含义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立秋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立秋节气的含义是秋季到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日期是每年的八月七日至九日,其气候特点是温度下降、会降雨、有风暴。且在立秋时节,饮食方面应多吃蜂蜜、银耳、梨、菠菜等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

关于立秋节气的习俗有贴秋膘、啃秋、秋社、晒秋、秋收互助、秋田娱乐等。其中“贴秋膘”是立秋最有名的习俗。贴秋膘是因为在夏天时人们食欲不佳体重会减轻,所以在立秋这天人们会做各种肉来犒劳自己,用肉贴膘。“啃秋”的习俗在天津、江苏、浙江等地都非常流行。在立秋当天人们会三五成群的啃香瓜、西瓜,代表丰收的喜悦。

立秋习俗“秋社”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社日节。在我国古代,土地神被称为“社”。在秋收时人们会祭拜土地神,所以叫“社日节”。关于“晒秋”的来源。在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区的村民因为地形原因会将农作物晒在自家房屋的周围,慢慢的就演变成了立秋的习俗。

立秋节气三候

一候凉风至

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降

“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三候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立秋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

俗话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对立秋时节降雨降温等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节气的解释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指的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一个过渡性节气。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换言之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立秋降水、湿度等都趋于下降或减少,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草木的叶子从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但立秋时节炎热并未散去,往往还处于中伏时期,还未出暑,真要有秋天的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相关文章

12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