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端午节的民间风俗

| 梓炫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民间风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端午节的民间风俗

端午节的民间风俗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喝雄黄酒:

相传屈原投江之后,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里,说要药晕鱼龙。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晕龙,龙须上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就把这条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解除心头之恨。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屈原一样心灵纯洁的孩子们。

斗草:

在唐代,斗草不仅仅是妇女儿童的最爱,成年男子也对此颇好,有诗为证:“昨夜双沟败。今朝百草输。关西狂小吏,唯喝绕床声。”宋代斗草之风,与唐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时间上,宋代人斗草除在端午节外。在春社及清明也有斗草活动。

跳钟馗:

据说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都要“跳钟馗”,以求赐福镇宅,保佑平安。古时“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跳钟馗,先是五个头系白毛巾,身围红、紫、绿、灰、黄五色包肚,手持棍、叉、脚蹬软底绣鞋的邪恶小鬼,在锣鼓声中上场,绕两圈,摆开架势,呐喊逞威。

佩香袋: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绿豆糕外,悬挂“粽子香袋”“五彩香包”的习俗显得很特别,香袋做成各种图腾,有的香包中放有中草药,有祝福祝寿、防疫祛病、避瘟驱毒、企盼吉祥美好的内涵。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

端午节带五彩绳寓意

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汉以来,即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丝线系于臂,谓可保平安健康,又谓能避刀兵之灾,故称。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四大祭祀节日之一。其实,端午节本身有很多种叫法,最常见的有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端”字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午”字古人与“五”通用,而且依据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第五个月也就是“午月”,端午节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元代陈元亮《岁时广记》记载:“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说的就是端午节。

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端午节,还和古人对天象的崇拜有关。在农历五月初五,二十八星宿中的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于全年中最“中正”之位,正是《易经·乾卦》的第五爻“飞龙在天”之象,为大吉大利之象,所以人们在端午这天祭祀神祖、祈福辟邪,希望得到祖先保佑,五谷丰登。

其实,起初它是由古百越祭祀信仰图腾“龙”形成的一个节日,是由精神信仰演变形成的祭祀节日。后来经过时间的流逝,里面增添了很多人物,比如:伍子胥、屈原、曹娥。他们身上都充满了悲情色彩。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之后,因无力救国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选择了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江自尽。人们得知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划船打捞,却一无所获。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粽”字本作“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相关文章

116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