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寒食节禁火的由来故事

| 淑娟

寒食是冬至以后第一百零五日,一般都在农历清明节前的一两天。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创设的一个节日。今天小编整理了寒食节禁火的由来简短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节禁火的由来故事

寒食节禁火的由来简短故事

周代时人们不但有火的崇拜,还有大火星崇拜。那时人们认为天上的大火星是凶星,禁火可以避其灾难。对于火的使用,那时每年每季都要钻取新火,代替旧火,这成为当时国家和民间的一件大事。这样每年春社时节,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丰收,还要统一禁火。换取新火前有一个停火禁火时间段,曾叫禁烟节,也叫寒食节。禁火期间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不能点火做热饭。等禁火节一过,赐来新火才可以烧柴做饭。

这种禁火、改火制度,当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也有明确的改火用火规定。四季换火,曾经依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树木钻取新火。这在《周礼·夏官·司口》中说:“司口,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取桑积之火,秋取柞口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说:“司口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发布禁火令。第二个原因,应当说是春天干燥,虽然那时比现在雨水多,但也相对干燥,禁火有利于树木生长,也能防止一些火灾。但是禁火又使全国各地冷落萧条,有了病人或来了客人也只能吃冷食,人们称之为寒食。所以说寒食节比春秋时晋国纪念介子推要早得多。

后来,规定每次禁火寒食期限为一月之久。因为时间太长,造成了“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后汉书·周举传》),周举就书写吊文到介子推庙中祭奠说:“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他的意思是来说明情况,征得介子推灵魂的同意,然后就告诉民众可以在必要时吃“温食”。三国时期,曹操体恤民情,曾经颁布((绝禁火令》(也为《明罚令》),规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傣”。这个命令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但在习惯势力阻挠下未能完全实行,却也将寒食一月缩短为三天,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了。

唐朝时,寒食节还保留禁火改火之俗。每年寒食将尽时,就让很多人去钻火,谁若先钻出新火,就把火种献给皇帝,可以得到奖赏。赐赠新火,意味着官民开始新的生活。

朝廷要举行赐火典礼,就是皇家把新火火种赐给群臣,表示对臣民的关爱。正如唐朝诗人韩口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是冬至以后第一百零五日,一般都在农历清明节前一两天。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创设的一个节日。介子推对晋国公子重耳有恩,重耳当了国君(晋文公)后,欲请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不愿,遂躲入山中。重耳为了逼他出山,遂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未出山。后来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天定为“寒食节”,即要禁火,吃冷食的意思。

寒食节的习俗

食麦粥、子推蒸饼

麦粥是塞食的传统节食,王仁兴先生称:”在中国古代饮食史上,麦粥是中国人的主食处于粒食阶段的品种之一。禁烟断火日以麦粥为主要的节日食品,既是上古饮食风俗的痕迹,也是中国传统饮食风俗具有延续性的生动例证。”唐代的塞食粥有杨花粥、场粥等花色品种。子推蒸饼即是汉代的枣糕,汉代崔皇《四民月令》称:"寒食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日枣糕。”

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重要的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蓝行。

踏青

踏青是常见的寒食节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打秋干

寒食节的习俗,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绿,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人们不仅踏青旅游,而且要进行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节日充满了春天的欢乐。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塞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


相关文章

11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