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的历史原型是什么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张单的农夫,成年之后与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相识,后来两人结合并生下了6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张单对妻子没有生下男孩一直耿耿于怀,一天妻子因琐事发生争执,随后张单脱口而出,说妻子失责没有给自己生下男孩。妻子觉得委屈就选择了离家出走。临走前,张单很想挽留住妻子,可是自己自尊心太强没有主动挽留,就这样,妻子之后再也没有回家。张单的妻子流浪到一户老妇家住处,被老太太收留为养女。其实这位老太太无儿无女但家境殷实,几年之后,老太太去世将所有家产全部留给了自己的养女。而此时的张单带着六个女儿,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加上自己日夜思念妻子,张单决定将房子和土地全部变卖,然后带上孩子去找自己的妻子。
找了很久,身上的盘缠也花得差不多了。一天,张单流浪到妻子家门前。妻子一眼就认出了他,悲喜交加。但为了不伤丈夫的自尊,并没有及时相认,而是让下人带着他们到厨房用饭。用完餐之后,张单认出了这家的女主人就是自己的妻子,羞愧难当的张单,觉得颜面无存,一头撞死在了灶台上。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出于对张单的同情,就派他做了灶神,掌管厨房事务和监督夫妻之间的对话,化解夫妻矛盾。后来灶神的职责越来越大,干脆家庭里的所有事都要管,且每年向玉帝汇报一次。据说灶神向玉帝汇报工作的时间正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于是人们在这一天纷纷祭祀他,为他送行。有趣的是,在祭祀用的贡品中,有的地方会多放一些糖类食物,称灶糖,目的是用糖来粘住灶神的嘴,不让他在与玉帝面前打小报告。
《酉阳杂俎·诺皋记》记载,灶王爷名叫张单,妻子丁香孝顺公婆,一家人其乐融融。
后来张单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妓女海棠,便回家休了丁香。娶进门的海棠好吃懒做,还不小心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他人。
张单只好流浪乞讨,腊月廿三,他无意中讨饭到丁香家。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死了。
玉皇大帝念他是自己的本家,便封他为灶王。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携手共过患难,经过风风雨雨磨难的妻子是最为珍贵的,不能抛弃。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
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灶王爷的民间传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送灶”之时,要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竹篾扎成的纸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天甜甜嘴,上天说好话,入宫降吉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灶王爷的地位非常重要,每年的除夕夜必须给灶王爷上供,以求来年平安,丰收。灶王爷的名字因地域、民俗而有所不同,又称“灶神”、“灶君”、“灶公”、“爷爷”,等等。在江苏、浙江地区,灶王爷被称作“灶爷爷”,在广东被称为“紫竹真人”,在四川叫“神仙关圣人”,在湖南叫“大管仙人”等等。总之,无论是哪个名字,每年的除夕夜都有着独特的庆祝仪式,表达人们的敬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灶王爷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位家庭神明,他主要掌管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务:
家庭生活: 灶王爷被认为是家庭的庇护神,他的主要职责是保佑家庭安宁、幸福和繁荣。在中国的家庭中,人们通常会在灶王爷面前摆放食物和祭品以示尊敬。
饮食安全: 由于与火有关,灶王爷也被视为食物的保护神。人们相信他可以保佑食物的安全,确保食物不被污染或受到其他不良影响。
报告人间情况: 传说灶王爷是上天的监察员,负责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每一户的善事和恶事。因此,人们通常会在灶王爷升天之前,黏住他的嘴巴,以免他说出家庭的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