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春节贴对联习俗的简介

| 大新

 春节贴对联习俗的简介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对偶修辞体,起源于桃符。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两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对联是由中国古代诗歌的对联演变而来的,一般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平仄相对。春节对联是为了表达人们迎春之际的美好愿望而做。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随着人们对对联艺术形式认识的提高,由对立联主体的要求和对联功能的理解,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要使自己的愿望获得实现,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因此,在贴春联的时候,人们就越来越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也不断地督促自己,从而不断进步。

春节贴对联习俗的来历

 对联来源于桃符。桃符,是古代挂在门两旁的大桃木板。桃木是古代神话中能降鬼的神木,民间认为双木为“怵”(除),独木为“朲”(灭),木旁写上“神”或“福”(代表神灵)。民间认为在大门上贴上春联和福字,就能把妖魔鬼怪以及瘟疫和穷人都赶走,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对联的起源和桃符有关,但是真正让对联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是在汉以后。特别是到了唐代,文学家们常常以诗对的形式酬答彼此,如白居易给友人写了一首诗,叫对方写在条幅上,彼此劝饮夸彩,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在宋代,“对联”二字已经出现了。在明代,对联得到了普及和发展,Tag尤为盛行。到了清代,家家都在贴对联,对联还被运用在商店的招牌、婚联、寿联等等。

古时的对联,因为每写成诗歌的形式,所以以“对”为平仄,“联”为韵脚,形成了对联这一独具一格的形式。对联的言内之意除了表达喜气祥和之外,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以及美好的愿望,人们在贴对联的同时,也是在弘扬民族文化。

相关文章

4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