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 枝寅

一说到重阳节,我们立马可能想到的就是菊花、茱萸或者登高。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东西,可谓是是家喻户晓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对重阳节习俗有哪些不是特别的了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

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中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重阳节的习俗寓意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为什么吃重阳糕

重阳糕之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呈祥纳福的祝吉。如明谢肇淛《五杂俎》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称,民间习俗,于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岁时记》称"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已见对糕之佐料饰物的谐音表达。

重阳节的禁忌

【1】不能说节日快乐

由于重阳节其实是大凶之日,重要的节日其实都集中在在奇书相逢上,比如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十则是重新开始的意思,意味着结束了,虽然重阳节意义重大,不过它刚好建立在不吉利的数字上,有句话说“逢凶化吉”,所以,在重阳节这天会选择一些方式庆祝,其实也是为了镇压住凶气和不吉利的事情。

【2】不能回娘家

重阳节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虽然重阳节有女儿节的说法,但是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是不吉利的,三年以后可以回家。

【3】夫妻不能同床,要分床睡

有些地方忌在重阳节这天行房事,而重阳节这天阳气过甚,阴阳无法调和,所以禁行房事,阳盛阴衰,也是不吉利的。

【4】不要送菊花

重阳节这天的菊花不可以用来送人,只能欣赏,饮酒,菊花是祭花,送人十分不吉利。

【5】不能穿着太鲜艳

重阳节这天气人们纪念先人,着装都以朴素为主,如果穿着太过浮夸,鲜艳,有一种不尊重先人的感觉。

相关文章

12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