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头,落雨纷纷,丝丝春风揉细雨迎来清明节时分。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德体现,不仅是为了感恩缅怀先人,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甲辰年清明扫墓的注意事项(最新),欢迎参阅。
一、扫墓也是团圆的时机
清明节扫墓,往往都是家人亲戚结伴而行,一定要和和睦睦,这样有两点好处,一是现在亲缘之间由于居住的距离,和工作原因一年之内难得见上几次面,正好利用这个时间段聚会一下,增进感情,拉近距离。二是我们长眠在地下的已故亲人,看到自己的亲人后辈热热闹闹、和和睦睦来扫墓,也会非常的欣慰。这样更有利于家族的兴旺发达,也更有利于我们家族中人的运气。
二、扫墓教育意义
扫墓要穿戴肃静点的衣服和饰品,一个家族的人尽量要做到扶老携幼,对年龄较大的人多点尊敬,要多给孩子讲解如何孝老敬老之事,大人们尽量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实际上清明扫墓是个缅怀先人,教育后人的最佳时间,作为我们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大好机会。
三、不适合扫墓的人
一般来说,年高而行动不便的老人、身患重疾者、孕妇以及三岁以下的孩子,都是不适合去目的祭奠的人,主要是因为目的往往在山上,身体不好的人不利行动,另外清明期间,往往是阳气不足之时,孕妇与孩子比较容易受到墓地中气的侵袭,所以因为这些原因,一般不建议以上人群亲往祭拜。
四、清明扫墓的一般程序
1、到了墓地,首先要先清扫清整坟墓。先把坟头上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再加土把坟头修整的干干净净,有墓碑的可以用清水把墓碑清洗干净,把周围的野草清理一下,将墓园打扫干净。墓地是我们已故先人的房子,实际上就是我们后人就是给我们的先人修理一下房子,打扫一下卫生,让我们的先人,干干净净,无忧无虑的在此安息。
2、下面是祭祀,这一程序很,最后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也可以供奉些鲜花,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后人兴旺。
此后可以开始家族聚会,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总之要营造和谐安乐的场面,让我们的先人也能看看后人的喜悦和兴旺。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
吃青团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着团圆,也是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另外清明节吃青团在南方比较常见,而,青团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糕点,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淀粉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够补充人体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作为现代人,更应该弄明白清明节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
清明节是旧时流传下来的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既是一个自然节气点,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人们往往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对于个人而言,清明节也有着别样的意义:
1、丢掉负能量,当清明则清明。
不论我们如何抑郁、彷徨、难过,都要面对生老病死的大自然发展规律,因此,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要定期整理自己,放空自己,丢掉负能量,当清明则清明。
2、懂得感恩。
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人迷失在忙碌中,从而忘记了前辈们的默默付出,无论再忙,只要我们懂得感恩,不忘本,懂得自省,常清明。
3、感悟当下、活出自我。
每个人的归宿终究是一赔黄土,因此,更好的传承不是悲伤,而是活出每一个当下,过好自己的生活。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