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传统文化 >

书法家王羲之文史知识

| 明君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籍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法家王羲之文史知识,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书法家王羲之文史知识

书法家王羲之文史知识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王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嵊州)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年-公元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汁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书法文化问答

问:年初成都即曾以“丑书不受欢迎”之理由,拒绝了某著名书法家的展览,引起了很大争议。而且近来这类争议一直不断。到底是大众审美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落差太大,群众不能欣赏?还是书法家走偏了,社会上不以为然?

答:艺术创作当然不可能完全等同大众审美。但今天书法上的问题,是审美方向上的价值抉择。

艺术家的创新意识很可贵,其实验也应该尊重;但过去他们这样写不但没被批评,且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地位和社会声望,现在为什么不行了?这岂不显示了书法接受群体已经产生了变化?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书法受众之文化素养与对传统书画认识,无疑已逐步提升了。这是整体文化大环境的发展,不可忽视。群众眼睛不好说是雪亮的,但至少不那么好忽悠,是显着的现实。对名家的态度,也已由仰视变为平视,且是带有警觉的平视,也是事实。

同时,市场也比以前健全了。过去炒作名家、哄抬价格、占有市场、流水线作业、产官商联动、品牌噱头等,让受众接受书法家奇特书法、诡异理念的办法,如今多已失灵。书法家的功底扎不扎实、与传统书法名作审美的差距大不大,已成为新的判断标准。

对丑书口诛笔伐,不能忍受,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我们不能不注意这种新形势。

问:这是传统的回归吗?

答:也可以这样看。盲目创新或脱离了中国书法的抽象化、美术化、当代艺术化的脚步都已渐缓。大家似乎不想那么累,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空间啦、构成啦、世界啦、元素啦地追逐创新,单纯回到静静欣赏一幅好字那样的状态就好。

什么样的字才算是好字呢?“典型在宿昔”,古人留下了无数美典,人人心中都有数。偏说不要这些,而要自己另搞一套,还想让人家承认你,那就难了。

问:难道不能创新吗?

答:可以呀,哪个时代不创新?但创新不是瞎折腾,是在顺着事物的本株、脉络发展中形成的。颜真卿就是对六朝的创新,苏东坡黄山谷米芾,所谓“宋人尚意”,对唐人来说也是创新。理一分殊,万变不离其宗,而变化又能造乎无穷。哪会像我们这样,变得那么拙怪、创新得那么丑陋?

魏晋至隋唐书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200—581)时期是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转型期。王朝更迭,群雄并起,儒、释、道、玄融会,社会意识形态随之大变。笔墨的精良,纸张的推广,加上书法理论的丰富,草、行、楷等字体日臻完善。书家的观照和契悟真意流露,书家的心迹和精神本质显扬。书法表露出来的是集儒雅之美、空灵之美、自然之美、妙悟之美于一身的和谐之美,显得超逸恬淡、蕴藉风流,这就是前人所推崇的“晋韵”。这个时期出现了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

隋唐(58l-907)是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开科取士,书学大兴;各体精备,异质同妍;巨星竞曜,雄视百代。这个时期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艺术风格:一是“尚法”的古典主义,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二是表现个人的浪漫主义,由张旭、怀素等人为代表;三是体现儒家至大至刚精神的颜筋柳骨书风。唐代与东晋双峰并峙,共同构筑了书法艺术的轴心时代。

一、三国和两晋书法

(一)钟繇——“楷书之祖"

钟繇(151-230),字元常,河南颖川人,曾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五体兼善,尤以楷书擅名,传世的作品有《宣示表》(图2—9)、《荐季直表》、《贺捷表》等小楷。他的楷书用笔醇厚,结体宽博,字势略扁,微存隶意,显得“高古淳朴,超妙入神”。其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又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四贤”。

(二)王羲之——至尊“书圣”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出身簪缨之族、书法世家。早岁书法师从卫夫人、叔父王虞,后博览名迹,采择众长。楷法钟繇,草学张芝,隶习蔡邕。精研体势,使楷书“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草书“烟霏雾结,凤翥龙蟠”;行书“清风出岫,明月人怀”;飞白书“飞泉漱玉,长剑倚天”……前人把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章草、飞白都列入神品,隶书列入妙品。唐太宗更是赞为“尽善尽美”,推崇备至。王羲之以其遒媚劲健,雄秀天然的书风,集古今大成,树万世典范,创立了新体书法的最高法则,被誉为“书圣”。

传世名作:小楷《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丧乱帖》、《快雪时晴帖》(图2—10)、“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等。

相关文章

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