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百家姓 >

百家姓中贲姓和邓姓的来源

| 春林2

每个人的姓氏都是从很早之前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关于百家姓的姓氏,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贲姓和邓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百家姓中贲姓和邓姓的来源

姓的来源

贲(Féi 音肥)(Bēn 音奔)两支,字同音异,源流有别:

1.贲(Féi 音肥)出自春秋时秦国的王族,秦非子之后有叫贲父的,其子孙就取贲(Féi 音肥)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得姓始祖:秦非子。是帝颛顼后裔,祖先大骆,系世祖大费(即伯翳、伯益)之后。

2.贲(Bēn 音奔)出自春秋鲁国。有一个贵族叫县贲父,他的后代取贲(Bēn 音奔)字作为姓,世代相传。姓得姓始祖:县贲父。

贲氏祠堂对联资料:

春秋启姓;

贲父源流。

——全联典指贲姓的得姓源流。

元代将军著武;

汝南名士清操。

——上联典指元代贲亨。宣武年间以战功升宣武将军,为处州路管军万户。下联典指汉代汝南人贲蒿,以清操纯洁之士名世。

星学堪称先导;

韩诗后继有人。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贲丽,善星历之学。成帝时为郎官。下联典指汉代景帝时解说韩婴之《诗》的贲生。常山太傅韩婴作内外传数万言。贲生受其学。

邓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二、迁徙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寿堂"或"谦恕堂":后汉时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邓姓还以"南阳"、"南雄"为其堂号。

【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 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 阳: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四、历史名人

邓世昌:海军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邓石如:清代杰出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陈规,自开面目,世称"邓派",也称"皖派"。

邓 禹:东汉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 芝:蜀汉官拜大将军20余年,曾于刘备死后奉使入吴,说服吴蜀结好共抗曹魏。

邓 牧: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一书,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相安无事" 的社会。

邓子龙:明代抗倭将领。领水军赴朝鲜,抗击倭寇,杀敌无数。

邓 析:春秋战国时郑国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刑名家、法家先驱。他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一部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并且是"名辩学"的倡始者。

邓氏祠堂对联资料:

邓(Dèng)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得姓始祖:武丁。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在台湾排名第五十四位。

南阳郡长沙郡安定郡诸支挺秀;

平寿堂两秀堂集文堂各族争芳。

——全联典指邓姓的郡望和堂号。

管带献身致远舰;

文行图志伯牙琴。

——上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任总兵兼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黄海战役中,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邓牧,世称“文行先生”。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

抗日功勋卓著;

禁烟史册留芳。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世昌事典。下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

石如篆刻称神品;

文度工诗有好书。

——上联典指清代篆刻家邓石如。少好篆刻,工四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包世臣推为清代第一。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邓韍,字文度。号梓堂。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

伫望小平小道,红霞熠熠,绿树苍苍,来回莺燕舞东风。看简楼依旧,车间犹在,焉不见导师?唯有游人肃穆,细聆听一段春天故事;

缅怀希圣希贤,铁骨铮铮,威名赫赫,得失死生推度外。嗟矢志如初,灾祸横身,仍牵萦百姓!尚为后辈筹谋,详描绘几张特色蓝图。

——全联典指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邓小平原名“希圣”,后其老师改为“希贤”。

附:

忧乐关天下;

安危系一身。

——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自题书心联。

清操历冰雪;

赤手捕长蛇。

——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自题联。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题联。

千秋共仰云台像;

四树长留古柏名。

——此联为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市)邓氏祠祀东汉大司徒邓禹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

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

——此联为香港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

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上联寻根,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

相关文章

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