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姓氏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说得上是熟悉了,但却只是表面上的熟悉,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郑姓和卫姓的来源详解”,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寻根溯祖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县,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四、历史名人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当时:西汉名臣。
郑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郑 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郑 羲:北魏重臣。
郑 畋:(825-88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晚唐宰相,以书生意气破黄巢起义军。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郑光祖:元代曲作家。
郑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郑 燮:号“板桥”,清代画家。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氏祠堂对联资料:
郑(Zhèng)姓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得姓始祖:姬友。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北战南征收宝岛;
扬帆出海下西洋。
——上联典指明·郑成功。下联典指明·郑和。
翼子贻孙同九世;
规宗矩祖第一家。
——全联典出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开创人,“同居第一世祖”郑绮。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
板桥三绝诗书画;
光祖一家曲赋歌。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人,元曲四大家之一。
家著葩经,庭留松荫;
艺工三绝,文成一家。
——上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大师。下联典指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
附: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郑燮联。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此联为清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台湾。
宋元明三朝赐命;
忠孝义百世流芳。
——佚名撰郑姓宗祠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联。
婉愉生于和气;
敬直兼以义方。
——里人戴王祥撰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佚名撰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明厅联。
载物本无心,独向义居分造化;
察邪偏有眼,时从屋漏见精明。
——佚名撰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土地庙联。
一、姓氏来源
来源于周国封地。
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
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君,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汉有丞相卫绾,见《无和姓篡》。
二、郡望堂号
据《广韵》记载:“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后因氏焉。望出河东、陈留。”
秦置河东郡,现在山西省夏县。
三、历代名人
1、卫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统治的殷朝遗民,封给康叔。定居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这个地方。周公旦担心康叔年纪大小,不足以胜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诫,所以到了他的封国,很快就能安抚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欢悦。后周成王拔举康叔为周司寇,赏赐宝贵的祭器给卫国,以彰显他的美德。
2、卫青——字仲卿。汉朝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武将,率骑兵抗击匈奴侵扰,他曾先后七征匈奴,屡建战功,威震沙漠,拜为大将军,封长平侯,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卫青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把祖先的地方),首战成功,深得武帝赏。 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再次进犯汉朝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多万到此屯田戍边。从此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行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
卫氏祠堂对联资料:
卫(Wèi)姓出自姬姓,以封地国名为氏。得姓始祖:康叔。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卫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一百大姓。
朝歌世泽;
康叔家声。
——全联典指商·周文王第九子受封后建立卫国,其后人以国为姓。
万骑御外侮;
七出立丰功。
——全联典指汉·卫青:西汉著名武将,率军万骑抗击匈奴侵扰,他曾先后七征匈奴,屡建战功,威震沙漠,拜为大将军,封长平侯,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诗咏柏舟句;
墨成笔阵图。
——上联典指东汉·卫宏,作《毛诗序》,柏舟,为《诗经》篇名。下联典指晋·卫夫人,工书法,师钟繇,作《笔阵图》。
附:
霜凝珠彩;
玉映冰姿。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