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姓氏文明起源较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部族文化中,我们通过区分形成的早期的一部分姓氏,在这之后,随着分封以国名地名,或是皇帝封赏的官爵等形成了目前我们国家的一千多个常用姓氏。那今天的百家姓来看的是范氏文化的源头。
起源
范氏起源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高码头乡老范庄村。范姓乃黄帝直系后裔,在尧为伊
祁氏、在舜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范氏授姓地位于河南省范县境内,原授姓之地范邑位于现范县张庄乡东旧城村。
范(Fàn)姓源出有:
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裔孙刘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范氏比许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据《姓纂》的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玄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步兵),遂为士氏,称士蒍,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称士氏,士蒍有二子,长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会,是为范武子。士会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执政晋国。士匄生范献子士鞅,又为晋国执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因为前4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鞅杀死了中行氏的姻亲邯郸赵午,也作为中行氏姻亲的范吉射帮助中行氏和邯郸赵氏一起对赵氏进行围攻,但最终被四卿打败为赵简子所驱逐,范氏才退出了晋国政坛。此时,士蒍已是子孙满天下。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钜族之一。
出自楚国,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始祖
范士会(约前660年-前583年)
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
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范姓尊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其后,又有范献子,在晋国六卿中。后来,范氏和中行氏一同被智、韩、赵、魏四氏所驱逐、消灭,此乃三家分晋之前夜。
范氏是一个很大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
先秦时期,范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
宋朝时期,范姓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这四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范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净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
山东,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约占范姓总人口的20%,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范文内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3%,居住了大约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广东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丹朱再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奔晋,为士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
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
西周成王时,其祖迁于杜。公元前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
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湖南宝庆、长沙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还有陆河范氏,在那的一世祠,历今有24代,16万子孙。但此地字辈已失,以世论辈)
【郡望】
1、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置郡。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高平郡:历史上设此郡共三处:其一为西汉置高平县,北魏正光5年置郡。其二为东汉章帝置高平县,晋太史元年改山阳郡置高平郡。其三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小结: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范氏族人在华夏大地的迁徙也是源于战乱而被迫无奈,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将先辈留下的遗产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