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百家姓 >

温姓的起源和迁徙

| 梓炫

温姓,约从晋代开始,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向全国各地播迁,形成了北部晋陕、南方粤赣浙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温姓的起源和迁徙,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温姓的起源和迁徙

温姓的起源

温氏,一说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 一说郤至食采于温,号曰温季,因以命氏;一说苏生之后;一说颛顼高阳氏后裔平封于温,其后以封邑为氏,此说来源于唐碑。鲜卑族叱温氏、温盆氏和温孤氏均改温氏。唐时,康居国王姓温。刘易从之子昇,流岭表,免归,也改姓温。后来,蒙古族、满族也有改为温姓者。

温姓的迁徙

先期的温姓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部,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地区。

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与月氏人相遇,成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再往西迁的温人在新疆南部建立了温宿国,成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汉朝初, 温姓已经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在华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汉代的常见姓氏之一。

汉、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北方战乱频繁,北方地区温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口急剧减少。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一部分人与中原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 纷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最终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族。

宋朝时期,温姓大约有2万人,这一数字不包括外族统治 下的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温姓为宋朝的小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广东和福建三省。南北温姓人口几乎各占一半,全国形成了中原、粤闽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河南为温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温姓总人口的50%。

明朝时期,温姓人口激增,大约有近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上升为明朝第111位姓氏,这一数据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因此温姓的人口急剧上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这两省温姓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陕西、陕西、浙江、广东三省。江西为温姓第一大省, 约占总温姓人口的46%。全国形成了北部晋陕、南方粤赣浙两大块聚集区。

宋、元、明期间,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东南两反向移动,初步形成了南北温姓分布的局面。

温姓的郡望堂号

郡望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祁县:春秋置,在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

汲郡:晋代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堂号

平原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祁县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温姓的古代名人

温平:即己平,古温国立国者。

温季:即郄至。因被封于温地,人称温季。

温疥: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温姓著名人物。汉功臣,封惸侯。

温序:(?~30)汉朝祁(今山西晋中祁县)人,曾任州从事。

温恢:(178~223)祁县(今山西晋中祁县)人,三国时曹魏大臣。

温羡:祁人,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祖温恢,曹魏扬州刺史。父温恭,济南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六龙”。

温峤:(288~329)祁人,东晋名臣、名将。博学能文,工书。

温子升:(495~547)字鹏举,祁人,北魏著名文学家,官至中军大将军。

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高祖时,彦宏(?~627)参与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573~637)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温璋:温大雅(彦宏)六世孙,唐代官吏。

温庭筠:(约801~866)祁人,温彦博裔孙,唐代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仲舒:(?~1010)河南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进士。曾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知审官院,户部尚书等职。

温日观: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宋末元初画家。

温纯:(1539~1607)陕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

温新、温秀:河南洛阳人,明代官吏、诗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秀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

相关文章

118318